其他
从航拍飞行器到“五角大楼甄选”,大疆是怎么被玩坏的?
自从大疆把消费级无人机的价格给打下来之后,整个无人机市场就出现了一种特别诡异的现象。
明明怎么看也算是半专业的“专用设备”,但这些无人机的消费者们仿佛不用它整点活就浑身难受似得。
比如演绎派的玩家们致力于通过形体塑造展现出无人机的表演天赋。
你的Mavic可以是“御”,也可以是“御姐”:
“xx”总是在过度劳累之后:
当代“无人机”的社交状态:
相比于前面这些“玩表演”的,行动派用户更偏向于激发无人机的多种用途,力争做到“物尽其用”。
比如,无人机买菜:
毕竟无人机这东西天生就自带跑腿属性。
所以只要解决好远程付款问题,除非是遇上“单王”,否则一般的外卖小哥还真不一定有它效率高。
还有,无人机烤肉:
俗话说,风借火势,火助风威。
通过无人机旋翼带动的空气流动,不仅能进一步增加木炭燃烧效率,还能为烤肉增添一番别样滋味。
但操作尚未熟练的朋友建议还是手持,不然容易烤肉变“烤机”。
当然无人机本身作为一个成本相对低廉,上手难度并不算太高的小型飞行器,其实只要稍加改造一下就能发挥不小的威力。
就像印度警方就曾经通过改装让无人机以在空中喷洒辣椒面的方式驱赶暴民。
这下是真·辣眼睛。
至于另一方面……
虽然确实有二手交易平台交易的大疆无人机,最后在黎巴嫩真主党实控区发来注销信息的事情发生。
但咱也不能排除确实就是有当地人想记录一下戈兰高地的风景是吧。
不过很显然五角大楼并不这么想,这些年来反反复复的针对从来没停过。
虽然说大疆的反击确实让人看着很硬气。
但估计他们自己也很郁闷,明明生产的都是消费级产品,怎么一到了用户手里就纷纷画风突变了呢?
这一切得还要从DJI的诞生开始说起。
虽然现在的大疆俨然已经成为了无人机领域的行业巨头,但整个公司一直都还保留着对技术和产品极致追求的企业文化,而这都跟它的创始人汪滔离不开关系。
出生于1980年的汪滔,自小就对天空和航模感兴趣。
可以说他在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为此他甚至不惜从华东师范大学退学,只因其与自己造直升机的梦想越来越远。
来到香港科技大学之后,汪滔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人生伯乐,同时也是后来的“大疆教父”李泽湘。
李泽湘一直从事运动控制和自动化的核心技术研发,同时他也致力于将实验室的技术成果推向市场,帮助更多学生创业。
在他看来,汪滔的飞行控制系统的想法非常具有市场价值。
于是2006年,在深圳一间不足二十平方米的民房仓库里,大疆就这么诞生了。
早期的大疆由于缺乏相对清晰的发展路线规划,再叠加汪滔“完美主义”的行事风格,初期团队在双重摧残之下几乎是“集体离职”。
但李泽湘还是坚持认为大疆是值得投资的。
其实那个时候的大疆就已经完成了核心飞控技术的研发,他们的XP3.1直升机自动控制系统,在被装载到传统的直升机模型上后,可以让模型飞机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在空中悬停:
也就是靠着这套系统积累的初始资金和技术,这才有了未来大疆的一系列产品。
但问题在于,那个时候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还远没有发展起来,大多数时候用户只能DIY,自己找组件下载代码或飞控系统。
而且因为没有合适的销售渠道,所以尽管大疆当时的东西不错,但大部分情况下也在机模爱好者论坛里随缘出售。
就在这命运的十字路口,汪滔依靠敏锐的市场洞察,给自己挣得了未来。
早在飞机诞生前5年,就有科学家提出,未来可以通过遥控或者自动控制,让飞行器自动为人类完成任务。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军事无人机也确实如同科学家预料的那样在侦察和空袭领域不断发展。
但在大疆流行之前,消费级无人机领域却几乎是个空白。
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价格昂贵,动辄数万元的定制费用一开始就注定了它与普通人无缘。
二是产品门槛高,这个门槛分为两个方面。
对生产无人机的厂商来说,当时的产品大多都是定制产品,缺乏标准化的零件和生产线导致无人机产品始终无法大规模量产。
而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定制无人机很多都需要消费者自行组装,同时在飞行时也需要具备一部分航模飞行的经验。
所以谁能整合链路提供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成功生产整机无人机,让用户实现到手即飞,谁就能成功抢购抢占这个蓝海市场。
不过有意思的一点是,其实率先在这个领域站稳脚跟的并不是我们熟悉的大疆,而是来自法国的Parrot。
早在2010年,它们的第一架消费级无人机AR.DRONE就已经问世了,并且针对当时的市场痛点,它们的产品主打就是价格便宜并且操作简单,只需要搭配手机和平板就能实现无人机的飞行控制。
简单易上手的操作逻辑让Parrot声名鹊起,甚至苹果都一度主动找到他们,希望通过将他们的产品加入到App Store里,来提升作为操作终端的iPhone和ipad销量。
不过,Parrot给自家产品的定位始终是“娱乐产品”,产品的发展方向也是更便宜,更便携。
而与之相对的,大疆的策略则是不断向更专业进化,更强的性能,更长的续航和更清晰的影像效果。
与Parrot这种“玩具直升机”相比,借助于深圳完备的产业链,售价仅不到700美元的大疆精灵1相当于是把真正专业级产品拉低到了大众普遍能够接受的价格上。
而对玩家来说,哪怕真的只是用来玩玩,专业产品对于“玩具”来说也属于是降维打击了,尤其还是在二者价格差距并没有特别大的情况下。
于是,大疆不出意料的火了。
仅仅一年大疆就在全球狂卖了40万台,占据了全球约85%的份额,几乎垄断了整个无人机的市场。
最终,Parrot无人机部门也在大疆精灵发布的四年后,因收入不及预期裁掉了三分之一的员工,再之后便逐渐退出了消费级无人机市场。
从一家学生创业的“小作坊”到全球无人机巨头,大疆只用了8年时间。
而如果说称霸无人机市场是大疆的第一次全面胜利的话,那么正面击败Go Pro并成功拓展出其他赛道应该算是大疆的二次全面胜利。
其实在大疆发展的早期阶段,Go Pro曾经是他们最亲密的队友之一。
早在大疆的精灵2时期,Go Pro的HERO 2运动相机就是它的官配。
正所谓“金风玉露一相逢”,作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双方的合作从一开始就取得了巨大成功。
被精灵2送上天不止是HERO2,还有双方的商业表现。
所以那个时候,大疆几乎是逢人就推Go Pro,而Go Pro也在自己的发布会上用大疆无人机做航拍摄影。
直到2015年。
当时双方原本计划联合推出一款无人机,由大疆负责技术支持,Go Pro提供营销与销售渠道,但这次极有可能改变历史和合作最终却因为Go Pro的贪心而走向了Bad Ending。
自视品牌影响力更高的Go Pro,傲慢的要求要拿走利润的三分之二,而坚持五五分账的大疆在利润分配以及理念的不同的情况下最终还是没有选择妥协,两家公司一下子从队友变成了对手。
率先出招的是GoPro。
他们在2016年9月推出了四旋翼折叠无人机Karma。
其最大特点是四个旋翼在不使用时可以折叠收纳,大大提升了无人机的便携属性,同时因为摄像头部分采用可拆卸设计,所以也可以单独作为一个带稳定器的运动相机使用。
亮点颇多的Karma一经推出就迅速取得了成功,甚至连带Go Pro的股价也提升了一波。
但就在不到一个月之后,大疆Mavic Pro上市了。
同样的四旋翼折叠设计,Mavic Pro不仅体型更小、重量更轻,其作为无人机的飞行性能从避障到飞控操作等等更是全面碾压Karma。
再加上更低的价格和拉不开差距的拍摄画面,大疆可以说是用自己的技术硬生生把GoPro挡在了无人机领域的大门之外。
甚至他们还更进一步,利用自身对于无人机摄影的技术积累,推出了正面硬刚Go Pro本行的Action系列运动相机,在他们的主场给出了最强硬的回击。
不知道如今股价接连下跌的Go Pro 是否会梦到2015年的那次未成功的合作,但是想必如今商业帝国已成的大疆应该是毫不后悔的吧。
至此,无人机彻底进入了DJI时代,而大疆与新对手“美国政府”互相拉扯的故事也差不多是在此时开始的。
故事的起点源自我们都很熟悉的一个人,乔·拜登。
2015年1月26日,美国特勤局日常巡逻时在白宫的草坪上发现了一台坠毁的大疆无人机。
虽然事实上那台无人机只是某位政府员工因为自己误操作而在白宫附近“炸机”了。
但“中国无人机悄然潜入白宫”,这新闻想不上头条都难啊。
于是乎,时任总统奥巴马当即决定要在白宫安装“最新型高科技安保系统”:
当然让副总统“看大门”纯属奥巴马自嘲的玩笑。
但就在第二年美国就议员发起了限制大疆的提案,而在随后的2017年,美国正式对大疆发起调查。
2018年,美国国土安全部又发布了一份“警告潜在数据泄露”的备忘录,要求所有下属部队停止采购和使用大疆的一切无人机产品。
2020年,美国商务部以“危害美国国家安全”为由,将大疆列入了“实体清单”。
2021年,美国德事隆公司又以侵犯其“悬停控制技术”和“远程跟踪控制技术”的技术专利为由,要求大疆交出其核心源代码。
2022年,美国软件设计公司Figma宣布封禁大疆公司账户,试图削弱大疆的无人机产品研发设计能力。
但这么多年的持续针对,其结果是什么呢?
根据大疆之前被披露的2022年营业收入来看,301.40亿元的营收较制裁之前的2017年反而还增长了1.7倍。
没办法,美国人民实在是太喜欢大疆了。
你别看从军事到民用再到零部件与技术研发,这禁令看上去好像还步步为营层层加码似得,可实际上它们连第一步都实现不了。
在禁令下达的第一年里,单单是美国海军和空军,就分别花费了19万美元和5万美元购买大疆无人机,这里面甚至还不包含很多士兵去亚马逊自掏腰包的费用。
而在民用领域,在被列入实体清单之后,大疆直接反手把涉及到的型号在美国市场做了一波涨价处理。
对此,美国消费者也给出了最真诚的回应,为了赶在涨价之前买到机器,他们甚至掀起了一波抢购潮,直接把大疆的市占率推到了历史新高。
美国41个州的149万公顷土地,都在用大疆无人机喷洒农药,大疆在美执法机构中的市场份额更是高达90%。
在美利坚的土地上,不用iPhone可以用三星,不喝可口可乐可以喝百事,但不用大疆是真的找不到相应产品来替代。
没办法,谁让大疆的核心技术就是卡不住呢。
事实上,早在创业初期汪滔就确立了未来无人机的三大主攻技术路线,飞控、云台和图传。
而飞控系统作为其中的核心,是大疆完全百分之百自主研发的。
对于技术,公开资料显示大疆员工中有1/4是研发人员,深厚的人员储备和研发实力使得大疆早已形成了足够高的技术壁垒,可以说现在的无人机公司想要绕开大疆几乎是不可能的。
特别是专利技术上,举个例子,大疆早期曾经开发过一款无人直升机的飞控系统,尽管该系统的主要创新点在于软件和电路的设计,但汪滔对于专利执着到什么地步呢?他连带内部器件的外观也申请了专利。
大疆不仅在起步阶段就解决了诸多飞控系统的难题,申请了诸如如何及时应对外部干扰;如何消减工作振动频率对传感器的影响;如何通过简单操作控制无人机调整飞行速度和绕点飞行半径等等诸多专利。
截止到2019年4月26日,它们全球专利的申请数量更是已超过了9100件,连续多年专利申请量位居中国前十。在无人机领域热门市场如美国、欧盟、日本等授权专利也超过了3000件。
而对于限制,2023年曾经有日本某机构拆解并分析了一架大疆无人机,按他们的报告来看,里面有80%的芯片,都是来自西方进口。
但实际上大疆所需要的28nm芯片国产完全够用,而且它们的主CPU用的也是自主研发的P1,图形处理器也同样是国产。
并且由于制裁的影响,大疆其实一直也都没有停下摆脱国外供应链依赖的脚步。
拿最近的几款产品来说,Mavic 3,Avata 2和Mini 4,在关键零部件上已经完全不见了西方的影子。
虽然在产品的某些部分,比如GPS芯片组和电源管理组件上,大疆目前仍在使用一些西方技术,但使用它们的理由更多的是出于对产品和消费者的负责。
之所以它们纯粹是因为它们的性能表现更好,而不是对于西方的技术依赖,更何况如果真的以纯国产为目标,国内其实是有相应的替代方案的。
大疆的成功,是技术创新的胜利,也是市场需求的反馈。
如今随着各行各业对于无人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被玩坏的“大疆”也越来越多。
前有无人机“助农”,今有无人机“登峰”:
当这种直升机都不敢轻易挑战的难度被无人机轻松攻破,也就已经证明了中国无人机或者说大疆无人机,它就是世界上最好的那一个,而且还是那种你无法反制无可辩驳的好。
只不过大洋彼岸的朋友,看了这个不知道会不会心里难受啊,针对了这么多年,不仅完全没有限制住大疆的发展,自己对于它的依赖反倒是越来越深了。
这禁令现在是发一个,打脸一个,这么看来被“玩坏”的好像不是无人机而是另有其人啊。
现在攻守易形了,朋友。
酷玩实验室整理编辑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酷玩实验室(ID:coollabs)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酷玩实验室视频号热点视频推荐↓↓↓攻守易形了,朋友!
,
选择留言身份